三伏天怎麼算,三伏天怎麼計算

時間 2022-10-04 19:16:13

1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樓:豬仔紅色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

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乾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乙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3樓:窗邊乙個豆豆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秋分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三伏天怎麼計算

4樓:我的行雲筆記

所謂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其具體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以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5樓:半鬼半地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

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乾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乙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時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

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6樓:瑞菱谷春冬

計算:三伏伏十按照幹十數計算所劃三伏:夏至第三幹庚第伏始比2006夏至西曆6月21幹辛28第三庚所20067月20第伏始;十庚7月29進入第二伏;十庚8月9進入第三伏說每進入三伏都熱特別第三伏十熱

7樓:小兔兔很乖吖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開始怎麼算

8樓:tom糖糖雲

1、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2、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3、「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小暑大暑去暑 小暑為入伏 進入伏天的意思 去暑伏盡 也就是伏天的結束 老年人常說熱在大小暑 冷在大小寒

10樓:匿名使用者

7月18日開始每伏10天,今年共3伏計30天。

11樓:老實話好聽

記住:冬至到清明 一百零五日;初伏在夏至第三庚。

在萬年曆上,從夏至的那一天往後數,數到第三個 「庚日」 ,這一天就是頭伏的第一天,頭伏都是十天。

立秋後的第乙個 「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三伏都是十天。

頭伏與三伏之間的日子,叫做二伏。有的年份二伏是十天,有的年份二伏有二十天。

以今年為例:

今年的夏至是在 6 月 21 日 癸亥,往後數第三個 「庚日」 是 7 月 18日 「庚寅」 ,這一天是頭伏的第一天。頭伏 10 天。

今年的立秋是在 8月 7 日 「庚戌」 這一天是三伏的第一天,三伏 10 天,17 日出伏了。

頭伏與三伏之間的日子就是二伏,今年的二伏也是 10 天。

多說一句,所謂 「伏」 ,就是 「潛伏」 的意思。潛伏著什麼呢,原來潛伏著 「寒冷」 。三伏一過,天氣明顯轉涼了。

三伏天是怎麼算的?

12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13樓:西大柚子吖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隔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於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

14樓:啞巴太陽陽

計算方法: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乾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

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

十天之後,又是乙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乙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第三伏。又如今年,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為頭伏10天,7月28日~8月6日為中伏10天,8月7日~8月16日為三伏10天(末伏)。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15樓:皮學敖碧白

這要看入伏的時間。夏至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開始數頭伏,因此入伏會有早有晚。但是,頭伏總是10天,中伏有可能10天或者20天。

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數末伏,但是如果處暑節氣到了,伏也就沒了,因此末伏正常情況下是10天,有時候比10天少。

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16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間。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煲什麼湯喝好,三伏天喝什麼湯好,三伏天祛濕湯

三伏天的頭伏剛剛過去,二伏已來臨,氣溫將持續攀公升闖過四十度大關。這種高溫濕熱的天氣使人很不舒服,待在空調房裡是舒服,人好像越來越不想動,也懶得動。特別是孩子一熱就想吃冰的食物,三伏天又叫伏天兒,是乙個節氣的名稱,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 天氣最悶熱潮濕的日子,也是讓人苦不堪言的時段...

什麼是三伏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 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謂的 六邪 指 風 寒 暑 溼 燥 火 中的暑邪。所謂的 伏天 就是指農曆 三伏天 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

三伏天是指哪幾天,什麼叫三伏天,三伏天是哪幾天

由於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乾的 甲 乙 丙 丁 戊 已 庚 辛 壬 癸 與地支的 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的配製組合確定的,所以,天乾與地支的組合,每六十日為乙個迴圈。這樣,中國傳統曆法中,每天都有個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 丁已 日子等。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

三伏天喝羊肉湯,三伏天能吃羊肉嗎 三伏天吃羊肉的好處

三伏天喝碗羊肉湯,有冬病夏治之功效,很少人知道 三伏天喝羊湯,可以起到 冬病夏治 的效果,尤其是對風濕病和老寒腿有非常好的效果,三伏天,有些地方會用上好的羊骨架熬湯,然後再把切碎的羊雜碎 心 肝 肺 毛肚等 放大這個湯中,用大火燒開後,再轉入小火燉它幾個小時,然後再繼續在湯中浸泡乙個晚上,第二天早上...

三伏天吃什麼養生三伏天養生食譜,三伏天吃什麼好 三伏天養生飲食要訣

三伏天吃山藥,薏公尺,蔬菜,綠豆,絲瓜,西瓜等養生。不能因貪圖涼快就吃太多冰冷的東西,這樣會損壞脾胃。這時候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 宜脾的食物,如山藥 薏公尺 菠蘿 西瓜等。夏季飲食調養以清心防暑 滋陰生津為主。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如果過食肥甘膩補之物,則致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