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怎麼實施均田制與租庸調法的

時間 2022-11-12 19:50:55

1樓:操場的哥

你好,據我所知:

簡單地說就是將以人口數納稅改為以資產的多少來納稅

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稱為租庸調,源於北魏到隋朝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調、力

役制度。租庸調制的特點是以丁為徵收單位,不服徭役可以折「庸」代替。這個定製為唐王朝聚斂了鉅額的財富。後來,隨著土地買賣和兼併的盛行,均田制逐漸遭到破

壞,農民受田普遍不足。**又不斷加重賦稅,致使許多農民破產逃亡,**控

制的納稅人數越來越少,財政收入減少。這樣,租庸調制行不通了。780年,唐政

府根據宰相楊炎的建議,頒行兩稅法。

兩稅法規定每年分別在夏秋兩季徵稅。它的主要內容為:**根據每年的開支確

定賦稅總額然後攤派徵收;以779年的墾田數作為攤派稅額的標準;租庸調和其他

雜稅全部取消,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徵收地稅和戶稅;商人在所在的州縣納稅,

稅率為資產的三十分之一。

兩稅法的特點是從按丁徵稅轉為按財產徵稅。它從法律上取消官僚地主的免稅特

權,擴大了徵稅面。同時,它將各種賦稅加以合併,體現了賦稅的發展規律,是

中國稅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兩稅法一直實施到明朝中期,頒行「一條鞭法」

後才廢止。

2樓:匿名使用者

制度 租庸調制 兩稅法 條件 均田制實施(國家對土地的有效控制) 均田制破壞(地主土地所有制發展) 目的 鞏固統治、保證**的財政收入 緩和矛盾、增加**財政收入 內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定量的穀物叫「租」; 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調」;納絹代役叫「庸」 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一年分夏季、秋季兩次收稅。 意義 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社會穩定 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和進步;封建**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

擴大了徵稅面,保證了封建**財政收入,按各戶貧富程度確定徵稅標準,較為公平 作用 荒地被開墾,人口增加,鞏固了唐政權。 增加了**的財政收人,由於地主把賦稅轉嫁給農民,**又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階級矛盾仍未解決.

3樓:巴渝之北

通俗點講,租庸調,交錢,交物,服徭役。兩稅法,大部分稅都可交錢搞定。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唐初,徵收賦稅沿襲北魏的租庸調制。租庸調以人丁為依據,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穀物,叫作「租」,可以用絹或布代役,叫作「庸」,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作「調」。

唐朝建國以後,土地兼併便在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增多。農民逃亡,**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

安史之亂以後,國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戶口及田畝籍帳的能力,土地兼併更是劇烈,加以軍費急需,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批准,於是雜稅林立,**不能檢查諸使,諸使不能檢查諸州,賦稅制度非常混亂。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於分夏、秋兩季徵收,所以稱為「兩稅法」。

古詩雲:「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該詩所指的賦稅制度是兩稅法。

……井田制----初稅畝——均田制——輸籍法——租庸調——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調制度相伴而生,租庸調被兩稅法取代,均田制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均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變成募兵制。此後唐王朝滅亡,宋朝壓根沒實行均田制,不限制土地兼併

6樓:桃梔兄

北魏均田制自唐中葉以後,由於人口增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實行的基礎——土地國有被破壞所以瀕臨瓦解。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均田制被廢止。

兩稅法取代了它,唐朝中期的兩稅法

唐朝的兩稅法是誰建議推行的?

7樓:大律師網

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它的主要內容是:

(1)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的徵收,保留戶稅和地稅。

(2)量出製入,**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實際上, 唐**是以779年(大曆十四年)各項稅收所得錢穀數,作為戶稅、地稅的總額分攤各州;各州則以大曆年間收入錢穀最多的一年,作為兩稅總額分攤於各地。因此,戶稅、地稅全國無統一的定額。

(3)戶稅是按戶等高低徵錢,戶等高的出錢多,戶等低的出錢少。劃分戶等,是依據財產的多寡。戶稅在徵收時大部分錢要折算成絹帛,徵錢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稅按畝徵收穀物。納稅的土地,以大曆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

(5)無論戶稅和地稅,都分夏秋兩季徵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限十一月納畢。因為夏秋兩徵,所以新稅制稱為兩稅法。

(6)對不定居的商賈徵稅三十分之一(後改為十分之一),使與定居的人負擔均等。

兩稅法是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改革。首先,在均田制下,國家對租調徭役的征斂,主要依據是丁身;兩稅法則主要是依據土地多少徵稅。兩稅中的地稅是履畝徵粟,戶稅雖說依據資產,但土地是資產中的重要內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據土地徵稅。

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均田制破壞後,土地占有情況愈來愈不均,於是舍人稅地就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舍人稅地也意味著封建官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

其次,在「以丁身為本」的租庸調制下,不管是地主、貧民,他們向國家納稅的數量卻完全一樣,這當然極不合理。兩稅法推行後,沒有土地而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戶稅,不交地稅。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

再次,租庸調是以均田制為基礎,流亡客戶因為不在當地受田,所以既不編入戶籍,也不納稅。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管土戶、客戶,只要略有資產,就一律得納稅。又因為貴族官僚原來就得負擔戶稅和地稅,所以也得交納兩稅。

這樣,兩稅法的推行就極大地擴大了納稅面,即使國家不增稅,也會大大增加收入。

在推行兩稅法時,由於租庸調及各項雜稅都已併入了戶稅和地稅,所以唐**規定取消各種雜稅。但這種局面只維持了極短的時期。不久,腐朽的統治者又想盡辦法搜刮,增添了許多苛捐雜稅,再加上其它原因,人民的負擔成倍增加,生活比以前更加困苦。

唐朝是怎樣滅亡,唐朝是怎麼滅亡的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 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 唐武宗會昌中興 唐宣中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859年 最...

唐朝是怎麼滅亡的,唐朝是怎麼滅亡的被誰滅的

天祐元年 904年 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 905年 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 今河南滑縣 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提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天祐四年 907年 朱溫逼唐哀...

唐朝是怎麼滅亡的,唐朝是怎麼滅亡的被誰滅的

自打隋文帝以後,隋煬帝楊廣暴虐好大喜功,瓦崗軍起義,李淵在太原起兵,可憐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唐朝是怎麼滅亡的被誰滅的 唐朝是被朱溫給滅亡的。唐朝 618年 907年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滅亡過程 天覆元年 901年 宰...

滅掉唐朝的人是誰,唐朝怎麼滅亡的,是誰滅了唐朝

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朱溫 852年 912年 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 人,母王氏傭食於蕭縣,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後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後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後又改名朱晃。開平元年 907年 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 大樑 史稱...

什麼是藍標底?怎麼實施,什麼是PU底

你所說的藍標底招標是否應為攔標底招標呢?如果是,那麼就是在招標過程中,招標單位或有編制標底資格和能力的中介機構編制的標底,這種標底在施工企業投標 前是要公開公布的,所有投標單位的投標 都不得大於該標底價,否則就為無效 也即是該標底價是最高限價。這種方式對於業主來說是有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