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校 序 庠 學」指什麼

時間 2021-12-19 08:32:14

1樓:達興老師

指中國古代的學校。夏稱「校」、商稱「序」、周稱「庠」、「學」則代指前三種。

一、校拼音:xiào

釋義:1、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2、軍銜的一級,在「將」之下,「尉」之上。

3、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二、序拼音:xù

釋義:1、次第:順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式。序數。

2、排列次第:序次。序列。

3、開頭的,在正式內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論。

4、古代指送別贈言的文字。

5、指季節:四序。

6、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庠序。

三、庠拼音:xiáng

釋義:古代稱學校:庠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庠生。

四、學拼音:xué

釋義:1、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

學徒。學習。學業。

學友。學者。學閥。

學制。學歷。學步邯鄲(譏諷人只知模仿,不善於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2、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或「校」)。學院。學府。中學。大學。上學。

3、掌握的知識:學問(簡稱「學」)。學術(一切學問的總稱)。學位。學士(學位名,大學畢業生;古代官名)。才學。治學。學識。博學多才。

4、分門別類的有系統的知識:學說。哲學。數學。小學(古代指文學、音韻、訓詁學;現指初等學校)。

漢字筆畫:

1、校服[xiào fú]

學校規定的統一式樣的學生服裝。

2、校刊[xiào kān]

學校出版的刊物,內容包括本校各種情況的報道和本校師生所寫的文章。

3、校徽[xiào huī]

學校成員佩戴在胸前的標明校名的徽章。

4、上校[shàng xiào]

軍銜,校官的一級,高於中校。

5、校舍[xiào shè]

學校的房子。

2樓:悅昶博榮

【古代學校名稱的演變】古往今來,學校有「校、序、庠、學、國子監」等名稱。夏稱「校」,商稱「序」,周稱「庠」,都是民間辦學的性質。學,太學,國子學,是國家的高等學府;隋朝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設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科,主管官稱祭酒,學官稱博士,入學者稱監生。

所以選b

附:《孟子》中「夏日校,殷日序,週日庠,學則三代共之」

學、庠、序、校 中國古代的學校。《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庠者養也,校者教也,...《禮記·學記》:「黨有庠,術(遂)有序。

」後人通釋庠序為鄉學,亦以庠序概稱學校或教育事業。

3樓:匿名使用者

庠、序【注音】:xiáng xù

【釋義】: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設庠序以化於邑|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4樓:止憶曼

「庠」和「序」是地方學校

5樓:秋冥藝

3吧庠序是地方學校

自孔子以來私塾盛行

癢字少兩點念什麼,標幾聲調

6樓:萬里

拼音:xiáng

部首:廣;部外筆畫:6;總筆畫:9

五筆86:yudk

五筆98:ouk

倉頡:itq

筆順編號:413431112

四角號碼:0025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ea0

基本字義

● 庠xiángㄒㄧㄤˊ

◎ 古代稱學校:~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生。

english

◎ village school;teach

詳細字義

◎ 庠 xiáng

〈名〉(1) (形聲。從廣( yǎn),羊聲。「廣」與房屋有關。本義:古代地方學校)

(2) 殷、週時的學校 [school]

癢,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說文》

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

庠序,官也。——《爾雅·釋官》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禮記》。 鄭玄注:「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

(3) 古代的鄉學 [country school]

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禮記·鄉飲酒義》。注:「鄉學也。」

庠之制有堂有室也。——《儀禮·鄉射禮》注

黨有庠。——《儀禮·學記》。注:「五百家為黨,庾氏謂夏殷禮非周法。又,王制、內則、周人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此國學之小學,即闢雍也。」

俾入邑庠。——《聊齋志異·促織》

還是在庠?還是在監?——《玉嬌梨》

(4) 又如:庠士(在學生員);庠老(古代對地方學官的敬稱)

詞性變化

◎ 庠 xiáng

〈動〉教養;教導[nourish]

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

常用片語

◎ 庠生 xiángshēng

[student] 科舉時代稱府州縣學的生員

不才姓劉,今年二十三歲。府城 益都縣 庠生也。——《豆棚閒話》

◎ 庠序 xiángxù

[country schod] 泛指學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 庠

【唐韻】似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徐羊切,音祥。

【說文】禮官養老處也。

【禮·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注】上庠右學,大學也。下庠左學,小學也。又【學記】黨有庠。

【疏】於黨中立學,教閭中所公升者也。【孟子】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說文解字》:

【卷九】【廣部】庠

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從廣羊聲。似陽切

7樓:李木愚

癢字少兩點「庠」念xiáng 古代稱學校。(庠生)

8樓:匿名使用者

xiáng。庠序,泛指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孟子的"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是什麼意思?

9樓:晚夏落飛霜

釋義:認真的興辦學校教育,反覆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著或頭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出處:先秦·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原文(節選):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

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寡人之於國也》創作背景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盪。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西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樑(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於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西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

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10樓:百度使用者

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

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揹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敬老,都來代勞了。

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庠、序,都是學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申,反覆陳述。孝,尊敬父母。悌,敬愛兄長。義,道理。

頒白,頭髮花白。頒,同「斑」。負,揹著東西。戴,頂著東西。

11樓:匿名使用者

謹慎對待學校教育,用孝悌的道德準則反覆進行教育訓導,那麼,人們都會尊老敬長,鬚髮斑白的老人也就不會頭上頂著、背上負著重物在路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