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自負自戀自閉的區別,自尊 自負 自戀 自閉 的區別

時間 2021-12-18 21:55:08

1樓:nb唐

自尊 :

自尊即自我肯定— 自我感覺良好,並認許自我。在心理學上,自尊感可以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主觀感覺,可以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乙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也較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

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等,這些因素都與個體的外在環境有關的。自尊的心理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逐步培養起來的。要培養正確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尋找個人自尊的支點(支點指自己突出的優勝和長處);二 要有正確的方向(培養個人的自尊,應當懂得把個人得自尊上公升為集體,國家得自尊);總之,我們一定要繼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一言一行都要考慮祖國的利益,在和外國人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卑不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損害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這是每乙個中國人所應有的民族自尊

自尊的表現:

1.自尊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它首先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

2.自尊還包含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尊重的期望.

3:但是總有些人不把別人的自尊當做一種尊重來看、

總是有些人把自己的愛好建立在別人的自尊上,這

樣的人是自私的還是自卑的!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它是1種好的心理狀態。只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們就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贏得別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樂。

作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自尊這一特質表現出了人們喜愛或不喜愛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

自負 過於自信,且看不起其他人.也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

自戀 定義

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於自我投注裡比多興奮的狀態。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裡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的物件客體的裡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當然小其不是這樣的自戀嘍)。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裡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範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乙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使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迴路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後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後,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後大腦將此資訊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資訊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會再次決定、計畫行動、實踐,然後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如果反覆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或修正期待型態、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使自己,當然也有可能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回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迴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生自戀失敗時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於強大或者失敗時,則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禦——抑鬱。

《dsm-iv》手冊中定義「自戀型人格障礙」為以下專案:誇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讚揚、並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時,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例,過分誇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的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上乘);

(2)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們(或單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過分的讚揚;

(5)有一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6)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佔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願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以上所顯示自戀性障礙特徵應該和暫時發生的自戀分清不同,例如某個人因為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而變得自大起來一段時間,我們則不能簡單得視為自戀性人格障礙,儘管這兩者似乎有類似。但自戀性人格障礙應該是從童年起到目前一貫的表現,而非暫時、短期的行為。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形成,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乙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

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迴圈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迴圈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

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3種東西的比較,你再加點自己的話就可以了

2樓:青

有很大區別

自戀 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於自我投注裡比多興奮的狀態。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裡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的物件客體的裡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當然小其不是這樣的自戀嘍)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裡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範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乙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使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迴路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後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後,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後大腦將此資訊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資訊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會再次決定、計畫行動、實踐,然後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如果反覆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或修正期待型態、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使自己,當然也有可能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回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迴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生自戀失敗時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於強大或者失敗時,則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禦——抑鬱。

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例,過分誇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的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上乘);

(2)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們(或單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過分的讚揚;

(5)有一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6)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佔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願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以上所顯示自戀性障礙特徵應該和暫時發生的自戀分清不同,例如某個人因為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而變得自大起來一段時間,我們則不能簡單得視為自戀性人格障礙,儘管這兩者似乎有類似。但自戀性人格障礙應該是從童年起到目前一貫的表現,而非暫時、短期的行為。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形成,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乙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

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迴圈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迴圈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

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自戀狂和自戀癖有什麼不同,什麼是自戀,以及自戀的危害?

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 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範圍那才是不健康的。如果在適當範圍內的自戀就沒有問題,如果過度的自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忽略...